大概按照时间线来讲述一下我的好转过程,希望能为需要的人提供一些有效参考。这里包括两部分内容:接触素问参考源之前和接触参考源之后。
接触到素问参考源之前:
一开始抑郁休学,是到精神科由医生做了诊断,然后坚持服药,服药几个月以后开始起效。服药前我是每天要不一连两天睡不着,要不一睡就是二十几小时,吃药起效以后变成每天睡十四小时之后可以起床散步、吃饭、做点手工。
后面继续保持服药,养了一些盆栽,养了一只小猫,我每天起床吃过饭就去照料它们,然后会经常出门去公园晒太阳,会经常练习一些温和的瑜伽课程,还会做手帐,在小红书找不同地方的笔友,写纸质信,贴上邮票寄出去。
这些都是我当时睡饱以后,在家里面自己想做什么就去做了的,因为当时完全不想和人交流,也玩不下去手机,只有做这些事情会让我感觉没有那么难受,算是在转移注意力吧,也是本能地通过这些方式来缓解痛苦。
这么描述听起来很美好,但是事实是这些时间里面,穿插着我很多次的情绪崩溃,甚至有时候客厅里面,我家人发出声音大一点,都会刺激到我,也会反复有想要自残和自杀的想法。
现在回顾起来,按时吃药、做瑜伽(适当运动)和做手工是当时对我来说最最有效的措施。
就这么又度过了好几个月,我的自杀想法消失。
我逐渐开始想要学习,想要继续我的学业,于是就申请回学校(大学的大二)了。
回校后,进入一个大的社交环境,我压力很大,回校后没几天就联系了学校心理部门去做咨询。
但时常感觉自己的症状在复发,很多次自己跑到厕所或者操场角落一个人呆着,流了很多眼泪。我也联系了医院,听医生的安排,在症状严重的时候就加一片药,那时候医生告诉我,我现在的状态上学没有问题,如果不舒服就请假休息,医生也会鼓励我,真的有给我充到电。
后来我朋友和我聊天时提到了尼采的书的内容,我有点感兴趣,也找来看了看,但我看不懂,就找了其他基础的哲学书去看,有看不懂的地方就去知乎搜索,然后在知乎无意中看到了收录到素问参考源中的一篇文章。
接触到素问参考源之后:
我看到的那第一篇文章是《赔我啥》
人与人相爱,如果真的是爱的关系,就要明白:
无论自己付出了什么,对方没有任何义务要来满足自己的任何要求。无论自己遭遇了什么,自己也没有任何立场,向对方提任何要求。
因为“认为自己付出了什么,对方就有义务也要付出点什么”,这本质上是一种强买强卖。
为什么世间的少男少女们普遍有这种“我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不感恩”的蠢念?
因为ta们是从爹妈身上学的。从小父母对自己的爱就是这么个执行法则。
ta们在长大的过程中,长期面对四个基本体验:
A)父母给自己吃穿住行。不仅我的父母如此,我的同学的父母也如此。
B)父母决定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我的父母如此,我的同学的父母也如此。
C)父母会说“我供你吃穿住行,我就有权决定你的言行举止。你想不听,可以,等你自己养活你自己的时候你就可以不听”。不仅我的父母如此,我的同学的父母也如此。
D)父母说自己对子女的作为是爱。不仅我的父母如此,我的同学的父母也如此。
这四个体验,固定了人对于“爱”的默认理解。导致绝大部分的少男少女们在没有在南墙上撞得头破血流、 彻底绝望之前,毫无悬念地犯下这种泼天般的错误——
1)无意识地认为只要建立了名为“爱”的关系,自己就自动对对方拥有了父母曾经对自己拥有的全部权利,开始当对方的爹/妈。
2)无意识地认为只要建立了名为“爱”的关系,自己就自动对对方拥有了自己对父母存在的全部义务,开始当对方的子/女。
即在实际上把“互爱关系”构建成了一种神奇的复合关系——父女 / 母子 的薛定谔态双相耦合关系。
里面提到把爱的关系构建成了父女/母子的薛定谔态双相耦合关系,让我很受震撼,这篇里面的对爱的关系的表述似乎是剥开了我的伦理混乱,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于是从这篇文章开始,我大量浏览作者的文章。
紧接着又读了《强力沟通》
不要以为大喊大叫就有更高的能量,这是错的。
为什么人会有这种意识?因为一些人无意识的接受了这样一种设定——一个正常人的武力已经被阉割掉了,只有不正常的人才可能有武力可言。所以ta们下意识的意识到要让别人相信自己即将使用武力,必须先让对方相信自己已经处在不正常的状态,所以ta们就下意识的想要通过展现“疯态”来替代展现战斗意志。
问题是,谁说一个正常人就必须是一个放弃了武力的人?
谁说一个人动用武力的前提必须是先被“逼疯”?
为什么一个“正常人”会觉得“被逼疯”是动用武力的必要准备?
因为这些“正常”的人想要借“被逼疯”逃避使用武力的责任——这就是ta们心底里自己不能面对的秘密,也是ta们的威胁不生效的原因。
读这篇文章时,我意识到我的情绪崩溃也是在逃避责任,文章清晰指出了我的“秘密”和我的软弱,它也同样清晰地告诉我该怎么进行有效的威慑,那时候我内心的声音是这样的:“我也可以做一个能承担责任的正常人,通过有效的行动去应对那些对我的侵犯,而不是只会发泄情绪来摇尾乞怜。”
《谢罪》
1)尊严不是面子。
这些话全都是朴素的事实,并且不是用任何侮辱的意图表达的。在任何情况下,对没有侮辱意图的事实感到冒犯和失望,都是赤裸裸的软弱,
2)预备冲突,必须要先做和平的尝试。
要发动攻击之前,最好的准备不是言语挑衅而是善尽避免冲突的努力。这不是什么对对方武力的忌惮屈服,也不是在给对方面子,而是在给社会“面子”。
这些话首先是说给老天爷、说给法官和陪审团听的。
说完这话,对方要再坚持把事态往冲突方向推动,那么对方致死致残,我都有没有进一步的良知负担,因为社会所要求的义务已经被满足了,上天所要求的仁爱原则也已经履行了,从这个点开始再发生的武力冲突就不再是两个人基于虚荣而互相攻杀,而是作为社会成员不能容忍社会的良性资产受到反社会力量的损害了——尽管这个人就是我自己。
正所谓先礼后兵。“先礼”步骤实际上是解除保险装置,对自我良知和社会监管申请解除武力限制的预备动作。
这样你事后看到对方筋断骨折、家破人亡,孤儿寡母在门前控诉时,你不必过度自我怀疑。
3)任何时候,遇到意外突发冲突都要优先考虑有序撤退。
千金之子,坐尚不垂堂,何况与人好勇斗狠。要冲突也要在我选择的时间、地点、场合,按我的规则来冲突,不可能让你按个按钮就决定在你选择的时间地点场合按你的规则来冲突。
之前我的一位朋友也和我提过,如果遇到什么和人相处时会有风险的事情,就要自己选择见面地点,而不是跟着对方走。在这篇文章再次看到这样的策略,我印象非常深刻。后面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了一下文中策略,一共实践了两次先礼后兵,但两次都在“先礼”的阶段,事情就解决了,我准备的“兵”都没有用到。其实正是因为遇到可能有冲突的情况,我先撤退,搜罗好自己可用的“兵”,这时候对于事情的解决心里有底了,才能很好地实施“先礼”,而这份“礼”又推动了事情的理性解决。
于是,我学会了情绪稳定的方法,尝到了情绪稳定的甜头,这对我的抑郁康复有非常大的作用。
《诤谏》
再说一遍,友道在谏,而谏必须要尽最大温柔义务。
你必须先自问“为何要选这个时机,这个场合,这个表达”,并且对自己交代得过去,再开口谏议。
对方爽朗的承诺“不必拘束,畅所欲言”,你最好提醒对方不要自认为超凡脱俗。
你是个凡人,凡人不允许自认为胸襟开阔。
别人可以感叹,那是你的本事,你自己不容自居。自居宽容,诱惑我僭越,将来你必定会背叛你的承诺,以僭越为由残害我,所以你闭嘴,少说这种不知死活的大话。
你说了我也不听——你傲慢你的,我温柔我的。
温柔的义务是自然法决定的,你是什么玩意,轮不到你免除。
要做诤友,绝不能以任何理由——包括“对方鼓励我”在内——自我免除尽力温柔的义务,也就是必须遵循最小损失法则。
不要从自己的谏议中渔利,要么直接公开放弃,要么拿出来与被谏议人分享。
与朋友不要谈“共赢”,一旦涉及到自己的谏议,要把自己按共赢标准本来可以独得的部分拿出来分一部分给对方,这是朋友之所以比陌生人更亲爱之处。
文章中谏议的标准和我之前的做法完全不同,但我有一位朋友做到了,这也是我读文章以后意识到的,我也的确非常能够接受这位朋友向我提出的建议,他的话从不会引起我的负面情绪。
于是我开始能够看到身边人厉害的地方,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哪些地方不足,也从文章中了解到该如何改善,这让我充满了行动的动力。
这些具体的认识让我停止宽泛的自我攻击,从概括的自责转向具体的可改进项目,这对我的抑郁康复很重要,因为概括的、宽泛的自责会让我越来越悲观,严重了甚至只记得不断自责,却忘了为什么而自责。文章对于人会存在的具体的问题的描述,以及提出的可改进方法,这种表述改变了我的思考方式,让我从只有我一个人不断发散思维去反刍的世界来到了我和别人、社会、世界共存且相互作用的世界。
我不再关注过去,不再总是回顾过去的错误、痛苦,而是去考虑现在以及未来我要做些什么来改变。
文章中的方法很多都很有效,我在实践中获得很多次“胜利”,于是更想做更多改进,久而久之,基本没有再陷入情绪漩涡。因为没有时间去“emo”呀,有好多事要做呢,而且做了就有很大收获!
总结
素问参考源的文章非常具体和有效,我是在一次次实践的尝试中获得了收益,这些收益是我主动行动去获得的,它们也足够满足我自己的需要。正是这样的自给自足,甚至还可以富有余力去给予别人的捐赠,让我告别了抑郁的黑暗世界。
遇到参考源之前的那些行动,像是为在无光源封闭空间中挣扎的我提供了一簇火苗,这火苗驱走绝望,让我想要不断加东西使火苗变得更大,让火苗驱逐黑暗,为自己争取更多黑暗中的明亮空间。
而遇到参考源之后的行动,像是在这封闭空间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我透过小孔看到外面的世界明亮美好,原来黑暗困了我这么久,只是因为这屋子没有窗,但没关系,我可以凿开墙,去到本就亮堂且没有拘束的世界。
如果你们看到了,请一定相信,世界不是黑暗的,你们都有美好的未来,千万不要放弃,也许下一秒,困住你的黑屋子就裂开了缝,它不可怕,你很强大。加油!